2014年成都经济总量有望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在7日召开的2015年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上,成都亮出了去年的经济成绩单,并谋划了今年的经济任务。
未来成都该如何发展?哪些产业会迎来红利?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仍是成都经济发展的主题。此次经济工作会首次提出坚持“极核牵引”概念,加强建设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两个“主极核”,培育一批以卫星城、区域中心城为代表的“次极核”,使之成为牵引成都发展的强大引擎。此外,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将规划建设成都科学城。
极核牵引
中心城区、天府新区为“主极核”
卫星城、区域中心为“次极核”
天府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后,成都再增一“极”。继“单核”、“双核”后,本次经济工作会议再度提出一个全新概念——“极核牵引”。何为“极核牵引”?会议透露,未来将重点建设成都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两个“主极核”,培育壮大一批以卫星城、区域中心城为代表的“次极核”,优化各“极核”的产业层次和功能品质,使之成为牵引成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极核牵引’这一战略举措的提出恰逢其时,抓住了当前需要发展的重点,更是长远的谋划。”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表示,不管是老城区、天府新区还是卫星城等这批核心区域,它们的势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作为重点培育的对象,驱动极核引擎,未来将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
在盛毅看来,中心城区这一“主极核”早已形成,有基础支撑,关键是如何加强发展,在功能、结构、总量等方面起到更强的推动作用。天府新区和卫星城等都在建设之中,未来进一步集中更多的要素,壮大经济总量,将提升区域带动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抱团发展
成都应主动融入
发挥带头辐射作用
未来,成都是准备“单打独斗”还是“抱团取暖”?本次经济工作会给出了答案。本次经济工作会明确,成都要主动参与四川天府新区、成都平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建设,注重与周边城市优势互补、深度合作、抱团发展。
一位参会代表直言,不管是成渝经济区还是天府新区,成都都已开始融入。“成绵乐客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串联起成都平原经济区3000万人口,缩短了区内距离与时间,在带动产业转移的同时,更有利于各城市间组团发展。”
区域中心
二三圈层迎新机遇
发展格局或将被重置
明确建设一批区域中心,是本次经济工作会的一大亮点。
会议指出,区域发展规律表明,谁能成为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谁就拥有更强大的集聚效应和带动效应。未来,成都要把资源加快向区域中心城市集中,依托四川天府新区、成都平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等建设,把二、三圈层升级为具有辐射作用的区域中心,加快经济发展。
不少区县“一把手”对此表示赞同。一位新津参会代表表示,新津地处成都南大门,成绵乐客运专线跨全境而过,交通区位优势凸显。“区域中心的提出,意味着成都二、三圈层的发展格局或将被重置。”
创新驱动
打造创新引擎城市
发展多种融资方式
2015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那么,在经济转型期内,成都的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企业该转向何方?本次经济工作会为成都的产业转型勾勒出了一幅美好蓝图。未来,成都将打造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引擎城市。
会议指出,要支持传统企业加强技改投资,加强其标准化建设,推进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扶持一批骨干型龙头企业。
在此过程中,资本不可或缺。企业转型需要资金,这笔钱从何而来?会议指出要强化创新领域的金融服务,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投融资方式,为创新驱动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成都必须进入创新驱动这一轨道上来,这是大势所趋。”盛毅称,“这几年成都在创新驱动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次明确提出来,彰显突破现有困局的力度。”他说,“像一些科技创新成果在前期投入很大,有的项目还有一定风险,如果资金不愿介入,就很难实现。现在强调创新领域的金融服务,如加大风险投资等金融支撑,就能更好地驱动创新。”
全域开放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
打通欧亚大通道
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62家,成都成功举办重大会展活动510余个、外国驻蓉领事机构数量12个,位列中西部第一、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73名、激励大学生来蓉创业1324人……
全域开放,将是今年成都经济发展的底牌。会议表示,成都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打通联接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的交通运输大通道,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对外开放系统。此外,成都还应建设国际自贸区、自贸试验区等项目,实施“全域开放”战略,融入国际产业链条,深度参与世界城市分工和全球产业合作,使之成为各类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的首选之地。
天府新区将建成都科学城
在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记者获悉,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将依靠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成都科学城。鼓励建设产业研究院、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探索建立“创投+孵化”服务模式。
会议指出,各区(市)县要开展创新驱动发展试点示范,集中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培育发展更多的创新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支持企业建立多层次的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开展标准研制和商业模式创新,2015年新增科技型企业1000家。同时,要引导更多社会资金通过创投、众筹等方式投向科技型企业,支持企业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发展创新经济。
在高校创新方面,应发挥高校院所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作用,促进科技成果、科研人才与地方需求有效对接。此外,还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产业联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