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意外地走过2012的“末日”,2013的太阳照常升起。“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无论是讨论“中国梦”,还是设想个体的幸福,我们关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渴望安全、渴望健康,渴望和谐,渴望幸福。作为个人,作为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媒体,我们依然对房地产有些想说的话。
2012年年底的楼市,以北京为例,从商品房市场到土地市场,乍现的一种暖意,在这个特别寒冷的冬季,让很多人看在眼里。对这种暖意,我们需要准确地认识,不应草率视作是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的否定,这种暖意恰恰是持续两年多的房地产调控效果的一种另类呈现。在调控持续的背景下,特别是十八大之后并未有政策加码,此前暂时压抑的需求,从购房人的置业需求,到房地产企业的重置土地需求,都在年底开启了释放的窗口期。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现在的释放,这种需求继续积压,等到未来某一个节点再度释放,那时市场的表现才将更是“报复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的释放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也要看到现在的这种释放,也在开始影响市场的预期。房地产市场,住宅和土地的价格表现总是让人很纠结。
纠结是很时髦的说法,又是房地产市场很普遍的状态。政府、房企、买房人同时相当多数又都是房产持有人,方方面面都纠结,瞻前顾后、进退两难,甚至左右不讨好。例如政府出让土地,不供地、影响未来房源供应;一供地,就抢出高价地,也影响市场预期。房企、买房人的两难和政府的不一样,但都很“囧”。
这个时候,很容易想起以前被老师教导的一句话:如果别人没看到你的努力,说明你做得还不够好。上到政府的政策,下到买房人的置业,是不是还可以有更好的设计?
大市场需要大智慧,如果总是局限在常规思维甚至举措的反复,那就很难称作大智慧。要推进健康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解决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就要承认房地产市场也有“抗药性”。政策设计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而不能只是一次次地临时救急。政策设计到位、执行有力,也就不用担心有人钻空子、误导市场。
还要说的是,房地产市场攸关多个产业、领域,房价只是许多矛盾聚集到一起的最外在反映。例如部分城市房价高企的背后,有城市间资源分布失衡的问题,有城市产业结构的问题,有城乡发展脱节的问题,有收入分配的问题,可能还有一些“房叔”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房价折射出改革需要突破解决的很多瓶颈与痼疾。
2012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老区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我们也愿意相信,只要有信心,有有效举措,有协调推进、改进的意识和决心——例如商品房市场的调控和保障房、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同步推进,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与整体经济、产业和区域发展协调推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最终都会有大家乐见的结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破除更多的利益壁垒,谁都不能做局。特别是芸芸买房人需要更充分的话语表达。
无疑,这一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我们希望,从2013开始,房地产市场的表现和对房地产市场的认知,都少一点“囧”。而这,需要各方从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