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这是当前不少勤恳的分析人士对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一种真实心情。至少到今年7月的那次降息为止,多数人对于降准和降息的预期大都实现了,尽管在具体时间和形式上央行多少还是有些出人意料。
但进入8月后,对于市场的降准期待,央行似乎并未表现得那么善解人意。人们一边狂热地希望降准,一边又在"猜测"央行不降准的种种原因。
自今年5月降准后,央行对于降准就再未启用。但市场上几乎每周都在苦盼周末降准,而业内似乎已经陷入周而复 始的"希望--失望--希望"的降准"综合征"。
降准"综合征"
8月,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在经历暴雨或高温天气的反复折腾,对于一些曾预计"月内降准"的分 析 机构来说,8月也是一个难熬的月份。
可查资料显示,从7月23日起,就有券商发布了以"等待降准"为标题的研报。此后种种 "降准概率上升"、"降准箭在弦上"等标题不一而足,市场企盼的心情可见一斑。
然而,等过了月初CPI公布窗口,也等过了月中外汇占款数据公布的窗口,到了8月中旬,央行仍未见动静,8月前三周每个周五的晚上都从"窗口"变成了政策的"空窗"。
但市场人士仍抱有希望,"CPI、PPI延续双降,降准步伐仍在临近"、"外汇少增降准持续"等类似的表达仍在券商、期货公司的研报中占据主流地位。
不过,也有人开始意识到央行恐怕是另有打算。8月16日,第一创业证券发出了名为 《另一个角度的解读:为什么不降准及降准能改善资金面么?》的报告,提出了新的分析思路。
随着8月下旬央行不断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注入流动性,仅8月20至24日这一周内逆回购规模达到创纪录的3650亿元,资金释放量已接近下调一次准备金率的水平,市场对降准的预期出现了严重分化。8月25日,有机构发出了 "国内降准无望"的研报,另一种含糊其辞的说法是"降准推迟",实质上意味着"难以判断"。
日历很快进入了9月。本周,央行实现净回笼520亿元,上周央行也净回笼了540亿元。对比2月和5月的降准前后,央行都有过单周净回笼的操作以调节流动性,"7月的净回笼收获了降息,这个月的净回笼或许会换来降准。"一位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下周将公布8月CPI,如果数据乐观,本周五还可作为"降准"的窗口。
央行的心思你别猜
今年2月和5月,央行分别下调了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然后在6月和7月,又分别下调了基准利率并扩大了存贷款浮动区间。
卖方机构自然是欢欣鼓舞,流动性充裕了,经济要回暖了,股市也该涨一涨了,并一致预期,政策将进一步放松。而这也是市场上对8月"降准"狂热预期的一个情绪铺垫。
"降"的理由似乎很充足。"外汇占款持续低增、少增导致基础货币增加下降;准备金上缴带来的流动性紧张;财政存款上缴又抽走了一部分资金等等。"某券商的一位宏观分析师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他认为,市场当时对降准的预期主要基于以上三点,而降准对于缓解流动性紧张的局面是有效的。
抛开流动性紧张的压力,宏观经济无明显好转也加剧了对货币政策放松的期望。7月新增贷款低于预期,票据大增昭示企业缺乏活力,而今年第二季度GDP等各种经济数据表现也不甚乐观。
"降准对于改善企业融资需求或许并不会有明显的帮助,现在的问题是企业家对经济前景预期悲观,出口型企业订单下降,制造业去库存的过程还在持续,投资扩张的动力不足。"一位大型商业银行信贷部门人士认为,降准对于改善银行流动性虽然有帮助,但从实际业务的层面来看,未来数月怎样找到合适的客户才是摆在眼前的问题。
也就是说,对于实体经济 "维稳"的重任,货币政策的效力或许正在下降。
与此同时,或许正是经济维稳的要求使得央行反而更为谨慎。刺激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而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胀恶果,央行却时常承受诸多"责骂"。
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7月以来,已公布的地方投资计划涉及金额约7万亿元,远超2008年中央政府的4万亿投资计划。
对于有观点认为央行不降准是忌惮房地产的反弹会被归为货币原因,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从逻辑上来说可以理解,但地产松动的背后,还是因为地方政府的经济活动毫无节制的扩张冲动。
此外,金融市场活动出现的新动向,也可能是央行不降准"十万个为什么"的解答之一。
"控制商业银行同业资产泡沫的需要。目前同业的相互存放和票据规模巨大,较往年急剧膨胀,票据一般采取月中上升,月末压缩的做法,其正常运转建立在央行的流动性保底上。"光大银行资金部宏观分析师盛宏清在分析央行近期一直不降准的原因时,指出了这一原因。
降,还是不降,这是一个问题。但是,这或许又不仅仅是央行需要思考的问题。(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