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焦点

锦江区构建1136格局 聚焦1+1+3产业

2018/1/11 14:03:16

 “三步走”战略

到2020年

将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先行区。

从2020年到2035年

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区,全面建成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新经济高地、国际化城区。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

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锦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标杆城区。

目标定位

总体目标

新经济高地、国际化城区

形象定位

优雅时尚、品位锦江

功能定位

商业商务中心、国际时尚标杆、天府文化窗口、品质生活典范

濯锦之江,源远流长。自秦代开始,锦江区就一直是成都的属地,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紧紧围绕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锦江区如何继续引领时代潮头?锦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认真落实党的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和“中优”策略,坚持规划引领,全面增强区域能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新经济高地、国际化城区”,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贡献更多力量。

在本轮规划中,锦江区结合成都市战略定位,立足建设“新经济高地、国际化城区”总体目标,确定了“优雅时尚、品位锦江”的形象定位,以及“商业商务中心、国际时尚标杆、天府文化窗口、品质生活典范”的功能定位,在空间上构建“一核一轴三带六片”空间格局,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面增强区域能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过去的锦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现在的锦江,国际潮流、现代开放;随着锦江蓝图规划的逐步实施,相信未来的锦江会更加宜居、更具品位、更显时尚。

A

空间格局

构建“一核一轴三带六片”

全面增强区域能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深入落实市委“以人为本、师法自然、守正出新、登高谋远”规划理念,遵循“贯彻中优策略、落实三减三增,坚持总分衔接、注重多规合一、强化城市设计、塑造城市美学”规划原则,锦江区以建设“新经济高地、国际化城区”为总体目标,精心编制锦江区四级规划体系,将构建“一核一轴三带六片”空间结构体系。

“一核”是指天府锦城核心区。重点突出“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定位,通过强化功能分区、优化重点区域、打造历史文化轴线、拓展地下空间利用,大力聚集高端要素、调优消费业态、缩短消费时差,达到提升功能品质、弘扬天府文化、彰显成都魅力的目标。

“一轴”是指东大街产业发展轴。围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重点打造红星路节点和一心桥片区,增加产业空间,优化天际轮廓,全力打造西部新金融示范区和金融艺术特色功能区,成为成都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志性街区和展现国际化水平的窗口。

“三带”则是指锦江、沙河、9号线三条生态带。锦江生态带,重点突出文化休闲功能,通过赋新历史遗存,新增一批美术馆、博物馆,植入一批时尚消费业态,打造一批文化旅游景点;沙河生态带,重点突出亲水宜居功能,注重生态修复,强化参与体验,优化开敞空间,增加慢行系统,植入艺术小品;9号线生态带,重点突出生态休憩功能,建设生态廊道,联通金融城和东村片区,植入高端产业,增加功能配套,强化生态休闲。

“六片”是指攀成钢、琉璃场、狮子山、金融城、东村、环城生态区6个特色功能片区。攀成钢片区,重点突出城市级商业中心功能;琉璃场片区,重点突出艺术生活功能;狮子山片区,重点突出环川师文创功能;金融城片区,重点突出金融和新经济总部功能;东村片区,重点突出城市级商业中心和文创艺术功能;环城生态区,重点突出生态文创旅游休闲功能。

B

产业支撑

聚焦“1+1+3”产业体系

全力建设新经济高地

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以构建创新生态链、产业生态圈为核心组织经济工作,锦江区聚焦“1+1+3”产业体系,全力构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梯次推进、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为城市永续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和实力支撑。

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顺应新生产力发展趋势,推进新生产要素与传统产业融合聚变,形成经济新增长点和发展新动能。聚力发展共享经济、流量经济、创意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构建新经济产业体系。大力推进白鹭湾新经济总部园区规划建设,推进创意商务区提档升级,不断提升对新经济企业的承载能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深入实施“瞪羚计划”和“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支持传统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创新创业企业孵化成长,努力培育一批根植锦江的独角兽企业和上市企业。

同时,锦江区着力打造商业商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三大产业生态圈。以春熙路商圈为核心,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大力引进欧美发达城市最前沿最时尚的消费业态和消费模式,缩短成都时尚消费时差,积极构建以品质商业、高端商务、时尚消费为主的商业商务产业生态圈。坚持错位发展,东大街沿线重点发展消费金融、外资金融和金融安全产业,金融城锦江片区重点发展总部金融、传统金融和资产管理,全力打造金融服务产业生态圈。大力推进红星路现代传媒走廊、东大街高端文化消费产业带、东湖音乐艺术集聚区、琉璃场文创产业集聚区、环川师文创集聚区、东村文创集聚区和创意产业商务集聚区等建设,积极发展现代传媒、创意设计、原创艺术与交易、数字新媒体等文创产业,努力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圈。

此外,该区将加快培育创新生态链。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生态链促进要素资源联动,推进科技、产业、金融、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全要素全周期全产业链孵化体系。围绕新兴产业建设专业化双创孵化载体,强化传统载体资源整合能力,促进双创载体量质并举,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活力区。

C

城市环境

突出和谐宜居生活品质

全力建设优雅时尚·品位锦江

紧紧围绕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区建设目标,对标国际国内发达城区先进做法,锦江区坚持以国际视野、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审视谋划整体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各项工作,加快打造高品质生活环境、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深化高水平开放合作、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努力展现优雅时尚、品位锦江美好形象。

打造高品质生活环境。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建设美丽城市、享受美好生活的期盼,坚定推动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区建设,努力提升生活环境舒适性、宜居性。深度挖掘“濯锦之江”的优秀文化内核,保护利用优秀历史建筑文化遗存,大力实施老旧城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区创建行动,精心打造一批历史文化街区,营造城市景观,新增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同时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满足市民多元化生活需求。

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高标准推动社区发展治理,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人性化管理,构建共建共治、法治良序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推行“社区营造”计划,加快构筑15分钟社区服务圈。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水平,努力打造全市城乡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深化高水平开放合作。认真践行“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新开放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蓉欧+”、自贸区、成渝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机遇,进一步推动对内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拓展,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互动,加快集聚国际机构、国际企业、国际人士,充分吸引国际旅游、国际投资、国际消费,增强国际资源要素的吸附力。

同时坚持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导向,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坚决落实“三到”精神,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温暖的营商环境,大力提升锦江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专访】

锦江区委书记陈历章:

突出生态本底和文化传承 满足市民对美好宜居城市的期待

科学定位新时代锦江区现代化建设新目标,就是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突出“新经济、国际化、高品位”主线,全力推动“新经济高地、国际化城区”建设。当前,锦江区正系统制定落实方案,逐一落实工作责任,坚定不移地把市委各项部署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到实绩上。

在本轮规划中,锦江区结合成都市战略定位,立足建设“新经济高地、国际化城区”总体目标,确定了“优雅时尚、品位锦江”的形象定位,以及“商业商务中心、国际时尚标杆、天府文化窗口、品质生活典范”的功能定位。那么这个规划目标怎么样落地实施呢?

我们将通过优空间、优功能、优产业、优形态的“四优”来推动规划的实施。在优化空间上,锦江区构建了“一核一轴三带六片”的1136空间格局;优功能,就是重点落实三减三增;优产业就是突出主业主责,构建新经济、总部经济和商业商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的1+1+3产业体系,同时规划世界级商业中心春熙路商圈,两个城市级商业中心攀成钢商圈和东村商圈,规划打造“一廊一带五区”的文创产业布局;优形态,就是优化城市形态和风貌,通过增添开敞空间,塑造城市天际线,以及构建特色风貌区等方式优化锦江区整体形态和风貌。

市民对锦江区未来的美好愿望,就是我们的愿望,本轮规划,我们尽可能地突出了生态本底和文化传承,满足市民对美好宜居城市的期待。在本轮规划空间格局中,锦江区规划了锦江生态带、沙河生态带和地铁9号线沿线生态带三条生态带,进一步完善了绿道体系和慢行系统。其中规划建设三级绿道280公里,其中包括锦江绿道、熊猫绿道、锦城绿道等区域级绿道35公里;沙河绿道、东大街绿道、绿轴绿道等城区级绿道100公里;社区级绿道约145公里,每个社区服务设施均有绿道覆盖。同时,锦江区还规划了70公里宜居水岸主题岸线,实现通水、通绿、通岸的目的。除此以外,锦江区还构建了环城生态区、绿道、城市公园、小游园、微绿地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将环城生态绿楔作为城市绿心,延伸至沙河,塑造“锦江—沙河—环城生态绿楔”生态骨架,通过两横两纵四条绿廊与生态骨架相互渗透,串联生态资源与重要开敞空间,强化生态资源联通,实现水、绿、城融合共生。

在文化保护和历史传承方面,在本轮规划中,锦江区秉持“越成都越世界、越传统越现代”理念,一条街一条街地研究、一栋建筑一栋建筑地分析,着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用好文化资源,留住文化根脉和历史年轮。具体来讲,锦江区将提升打造、保护利用好水井坊、邱家祠等17处优秀历史建筑,让老建筑变成新景观,让老文化焕发新活力,让历史遗存变为城市体验,让传统文化彰显现代魅力,让乡愁行走在城市之间。

“真诚地欢迎广大市民朋友们,常到锦江来走走,到我们的太古里、春熙路来转一转,看一看,来体验我们锦江的现代化、国际范。”陈历章热情地发出邀请。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潇:

规划的过程 是不断认识锦江解读锦江的过程

“编制锦江区的规划,是很有难度,也很有挑战的一项工作。”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潇表示,一方面锦江区是一个建成区,增量空间有限,可谓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另一方面,锦江区也是一个非常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区,发展基础较好,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本身就很有挑战。

杨潇介绍,本轮规划在充分借鉴北京总规和雄安新区规划先进理念、策略、方法的基础上,历时6个多月,集中调研1个月,通过深入分析,用数据说话,同时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成果和要素,通过100多万条网络评论、热词检索,分析出锦江区生态宜居、国际时尚的城市气质以及中外游客最爱去的场所,对规划的形象定位和空间优化有了基础认识。

对标先进,找准差距,指引方向,细化目标,在成都总规的指引下,本次规划对标上海、深圳、杭州等国家中心城市的先进城区,找出差距、明确方向,建立落实了目标指标体系,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同时,本次规划充分体现多方联动、汇集众智、公众参与、专家指导的特点。区委、区政府,各个部门深入参与,研讨会十余次,同时通过代表座谈、网络调查、大数据等方式倾听分析市民声音;走访区内数十家企业,把握市场的需求;公众全程参与,汇集多家机构的专业智慧,区上还邀请了中规院等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机构同步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并邀请北京、杭州等地的规划专家以及市级部门来指导、把关。

“应该说,最终形成的规划既紧密结合了成都市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也充分符合锦江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杨潇表示。

责任编辑: